close

  本報記者 譚雲東 王亮
  江西日報記者 張玉珍
  10月24日,來到紅色聖地井岡山,湘閩贛三省主流媒體老區行採訪組始終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力量。
  黃洋界的隆隆炮聲猶在,旌旗在望,鼓角相聞;
  革命烈士陵園裡,15744位烈士的姓名,鐫刻石上,默默訴說著用鮮血鑄就的豐碑;
  茅坪村八角樓的油燈下,毛澤東同志寫下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》、《井岡山的鬥爭》,堅定的信念,如同撥開迷霧、衝破黑暗的那一盞明燈,照亮中國革命的道路。
  曾經歲月崢嶸,如今和靜秀美,井岡山所孕育的老區精神,浸透在縱橫的群山之中,流淌在幾代井岡山人的血液里。
  在通往井岡山景區的泰井高速公路出口旁,有個菖蒲村,村口是家“農家餐館”。餐館朴實無華,62歲的老闆吳建中卻經歷不凡。
  年輕時吳建中做木工,上世紀80年代開始承包手工藝聯社,後來成為村鎮企業經理。21世紀初,他又經營餐飲,步步走在時代潮頭。
  2007年,聽聞村口開通了高速公路,吳建中將餐館從廈坪鎮搬回來,成為村裡首個“農家樂”。在吳建中的帶動下,有著112戶人家的菖蒲村,如今已經有21戶人家開辦“農家樂”,這些餐館平均每天都要接待10批以上的客人。“農家樂”生意火爆,每年能掙近百萬元。
  吳建中說,迎來好日子,要感恩。吳建中的伯伯就是一名紅軍,在紅軍第三次反圍剿中犧牲。在井岡山革命鬥爭的2年4個月里,48000多位烈士長眠於青山環抱中,其中30000多人沒有留下姓名。
  就在吳建中的“農家樂”門庭若市時,比他小了20歲、同樣經營餐飲發家的袁春仁,卻在2013年捲起袖子,轉型當了“農場主”。
  在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的八角樓園區,袁春仁投資建成火龍果、葡萄、草莓、獼猴桃等水果品種900多畝,每天要雇30餘名鄉親幫忙。不遠的將來,他的園區將達到3000多畝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百果園”。
  對於井岡山的未來,袁春仁說,這裡方圓100公里沒有污染企業,空氣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,適合發展生態農業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紅色旅游不僅是參觀游覽、緬懷歷史,還要向生態觀光、休閑度假轉型。在他的農業科技園,游客可以自助採摘果實,體驗種菜的勞動樂趣,還設立了自駕游小木屋,供游客住宿。
  井岡山的年輕一代同樣熱愛家鄉。今年剛從南昌航空大學畢業的劉錄回到井岡山,成為菖蒲村的一名村官。走在村裡長長的麻石小道上,22歲的劉錄熱情地用家鄉話和村民們打著招呼。劉錄在大學學的是軟件工程專業,身邊的同學大部分去了北上廣,進了科技企業。劉錄:“服務家鄉人,同樣讓我充滿自豪感。”
  井岡山上,信念如燈。吳建中的感恩、袁春仁的探索、劉錄的回歸,井岡山幾代人用不懈的努力,堅持著同樣的一個信念:為了更美好的生活。
  當年的星星之火,已然燎原,新的井岡山和新的井岡山人,又將展開新一輪的徵程。(本報江西井岡山10月26日電)  (原標題:今日井岡山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u77turyq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